1. 艺术评论

      【评论】画家的社会责任 ——记油画家徐唯辛

      分享到:
      作者:薛晔来源:新华网2014-06-20 15:40:49

           “作为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生动的形象传达人们为之感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程,这也许是具像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基本出路。”这是油画家徐唯辛在自己画册中说的。

          见到徐唯辛本人和他的作品是在他的画室中,这是在他的油画《工棚》获全国十届美展银奖之后不久。在这里,我不仅亲眼看到了他学生时代获得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的作品《馕房》,也看到了其后的《圣地拉萨》、《过道》、九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酸雨》、《龙年•1976》等一系列在中国当代油画届产生影响的作品。最近这段时间,我几乎同时还看到了徐唯辛的同事女油画家阎萍的作品,这两位画家分别用各自擅长的感性和理性创作,对生活的炽热情感是阎萍的主要动力,而给徐唯辛不断带来创作激情的是他强调的“画家的社会责任”。

          徐唯辛出生在上个世纪的 50年代,和几乎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他也经历了混乱的“文革”和下乡插队,直至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他接触绘画是从初中开始的,正值“文革”后期,学校混乱,没有上课压力,时间充裕。他很快就进入角色,进步飞快,开始享受绘画带来的无穷乐趣。练就了手上的工夫不说,也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现在许多人放弃画笔争做行为艺术什么的,要是我,舍不得!”这在目前流行的某种该打引号的表现性艺术、前卫艺术以及形形色色的甚至是可以一夜成名的行为艺术等各种艺术样式大行其道的时候,显得尤为珍贵。

          生活中的每个人做事都要有一个理由与说法,而对一个画者而言更是如此。首先要找到切入点,来进行不断的思索、完善达到心态平衡。于是,有着强烈现实主义情结的徐唯辛逐渐把反映焦点问题,引发社会的理性思考作为自己艺术创作上的追求。我们从他早期的表现边疆风情《馕房》,《圣地拉萨》到后来的《过道系列》、《酸雨》、《龙年•1976》最近的获全国十届美展银奖的作品《工棚》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对此,徐唯辛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艺术修养的积累,就越发不满足于仅仅表现边疆风情,这种题材的文化含量不够”,他强烈的创造欲望使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他以时代共进的思想和观念来认识和感受现实,作品越发充满生命力。《过道系列》反映的是对当下中国人对于生存环境的焦虑,《酸雨》是对工业文明的后果的反思,《龙年•1976》是画家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敏感问题的思考,《工棚》反映的是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民工问题。也许是与画家自己经历有关,与同类题材中的那些极尽调侃、挖苦之能事或者是见没有安乐幸福而硬作安乐幸福状的粉饰,没有痛苦不安而故作痛苦不安状的佯狂的作品不同,这是他对这些对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却又是处于不受欢迎的边缘位置的离妻别子进城打工的底层群体生存的真实写照。他以质朴的个性化形式,描绘进入城市的民工在物质境遇和精神境遇上的艰难,那种无可奈何而只能随遇而安的状态,使人过目难忘。画家没有“高于生活”,他与他所描写的人们不存在思想或心理状态上的高下等级,而是仅仅是一种“近距离”。在他看来,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还处在后农业社会的当下中国,具有理性特点的具像写实风格的油画不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负有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下,题材的选择相对于纯粹形式的探索更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理性的探索,以绘画描写社会现象来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也是从事具像写实绘画艺术家的骄傲。”这让我想起了第一个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身份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讲话的挪威作家比昂松,曾提出向创作“健康而又高贵”文学的作家致敬。他认为作家必须为自己的作品担负起“道德责任”……。实际上,这不但是文学作品应有的精神,也是画家应有的精神。只有以入世态度,以现实主义的眼光观察体验周围的世界, 两脚落地,实实在在地踏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紧紧地贴近生活, 才能创造出真实感人、震撼人心的具有永恒艺术魄力的作品,因为它凝聚了画家对生活所倾注的热诚与真情。

          绘画只能通过瞬间某种视觉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情绪,来揭示生活本质的意义。绘画的这种特制要求画家善于抓住能最好揭示人物心灵,表达思想瞬间的恰当的表情和动态,将实在、深刻的思想内容直接传达给观众,这不仅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也是它与观众交流的一个优势。这就要求画家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表现技法,要潜心的探索和锤炼,因为艺术没有捷径。基于这种认识,徐唯辛格外重视画面的经营位置、结构布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动态以及画面“形”与“色” 等视觉形式的处理。认为这是维持画面恒定、平衡以及揭示生活本质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作画不喜一气呵成,而多反复推敲和修改,这在他的大型作品中尤其突出。如画了2年之久的《酸雨》与开始的小稿比,面目全非。而画布上的反复修改往往还会形成的许多偶然效果,十分微妙。他说,“画大幅创作最重要的技巧,是在漫长艰苦的制作过程中自身心态的调整。在激情和厌倦、平和与燥动之间寻找结合点,使自己始终处在不言败的状态中。否则,即便有大师般高超的技巧,作品也终究会不了了之。”我想,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经验,但有些经验却是规律的,如:要善于灵变,也要固守己见;该灵变而不灵变会僵死,需固守不固守难免随波逐流。而如何选择,则靠见识、胆量,直觉和对自己的恰当把握。

          徐唯辛认为,艺术创作强调的是独立性和建设性,他推崇旷达、纯净的艺术品格,欣赏恒定、平衡的艺术形态。在他看来,艺术不是观念的图解和社会变革的工具,不是富人的玩物,不是靠做秀制作出来的摆设,不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号角,而是生活本身。它不同于缺乏创意的高级行画,不迎合时尚与市俗的趣味。它同古典艺术在形态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新时代的思想、智慧、知识、科技、灵感和幻想的结晶。是画家对生活的思考,是冷静的选择,是博采众长,吸收他人精华成就的自己。徐唯辛之所以可以在画坛立足并取得骄人的成就,显然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于他的勤奋。他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据说这是年轻时早上画日出形成的生物钟)到画室画画,风雨无阻。其次,他头脑中的艺术素养和天赋以及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才华。再次,是他深切的人文关怀。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画家不同,他强调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不跟风,不盲从,认认真真做画,踏踏实实做人。

          相比之下,那些活跃于艺术市场上的风光无限的徐唯辛的同行们,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在一些噱头的艺术新闻中频频曝光,当他们偶尔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不外乎某某的画价又上涨了,某某按揭买了别墅名车,不一而足,很少有人会提起调画家的“社会责任感”。 放眼全中国,个别只是依靠当事人的天赋、本能、一个点子或时尚引领者的名义博取了名声,在圈内外的知名度虽远远高于徐唯辛,但其显赫当然也是一时的,其浅薄终究会被后人贻笑大方。

          徐唯辛的画室在人大诸子百家园内的一座白色天光平房里,画室内窗明静几,画室外树影婆娑,离他在校园内的家不远。

    1. 个人简介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253(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3.9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