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动态

      【动态】《人民政协报》:杂谈中国油画作品交易

      分享到:
      作者:徐唯辛来源:人民政协报2014-06-20 14:25:17

          编者按 我国著名中青年油画家、人民大学教授徐唯辛先生,以他画家的身份讲述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的变化,视角新颖,读来生动有趣,无疑为我们了解当今艺术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真实的素材。本刊将分三期发表,以飨读者。

          很少听说画家在公开场合谈作品收藏的,也许是没有机会吧。我的作品参展、获奖、发表、拍卖和出售的经历见证了从零开始飞速发展的中国油画市场日渐成熟的过程,这方面我感想不少。

          1987年,我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研究生的毕业创作《馕房》在首届中国油画展获得优秀奖。这是我的第一次获奖,预示着我在画坛的起步。也就在那个展览上,美国石油富商郝夫纳买了一批作品,事情被传得沸沸扬扬,和中国的首次油画展览一样在圈子里引起了轰动。因为这算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有规模的国际层面的油画作品交易。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都是闻所未闻的。原因有几个:首先,作品的收藏和财富有最大的关系。当时根本没有象样的经济生活,也没有产生富裕阶层,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几乎没有需求。其次,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国外的资金没有机会流入到中国的社会,更别说流向中国的艺术品了。当然也有少数国内精英出于热爱艺术,有一定的收藏活动,所以中国少量的绘画作品交易还是存在的。比如我就听说过某某在文革前何时何地买了齐白石的画,不过区区几百元,后来涨到多少万的故事。还有当时的荣宝斋几乎没有中断过绘画作品的出售,不过那些都是少量的、没有形成规模的,“收藏”这个词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为社会所熟悉。

          对商业和收藏懵懂无知的我并不知道由于郝夫那画廊的这次买卖,1987年成为中国油画开始进入市场的元年。虽然我在这样重要的展览获了大奖,这个富有的美国人在他的交易名单里并没有我的画。不过也就是那段时间的某一天浙江美院的外办主任郑胜天,带来了美国一基金会的老外,要买我的获奖作品,但要的却是复制品。我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不买原作。有趣的是他们不仅预付了一笔画款,还带来了进口的名牌画布和颜料,还说明必须

          使用这些材料来复制。我猜想他们在展览上看了我的原作,发现竟然用的是劣质画布(做学生无钱买好布),还有一原因可能是获奖作品并不能马上到手,要做长时间的国外巡回展。后来我临摹了一幅与原作不同尺寸的东西交了差,算是我生平第一次用画换了钱。

          不久,这一切就被我淡忘了,再也没有把它当回事。我认为这不过是个个别事件而已,心态完全回到了过去。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拿到了硕士学位,被分配到南国的一所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走之前打点行装,除了书,就是研究生期间的一批习作和几幅小尺寸的创作,我对这些画并不满意,嫌拆下来麻烦,就挑了少量顺眼的,把大部分丢弃在教室,扬长而去。这段插曲使我的朋友经常为这些丢弃的油画唏嘘不已,可我并不后悔,尽管我现在的作品有人买,也不便宜。我一贯认为绘画的过程才是重要的,是享受,是学习绘画全部意义所在。

          转眼到了1990年,正值大陆对台湾的开放。不知台湾的哪位人士最先发现了优秀的大陆油画家庞大群体,对于台湾的画廊业来说,大陆的油画作品完全是个从来没有人来开采过的金矿,物美价廉。这使得台湾的画商蜂拥大陆买油画。台湾的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水平高出大陆许多,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大许多,但艺术教育却远不及大陆的规模和水平,特别是在写实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所以,一夜之间,台湾就冒出许多新的画店画廊,操着闽南口音普通话的台湾人横扫了大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各个美术学院和画院。我相信目前中国所有的中青年画家的画室都被他们打探过,被以各种价格收购过作品的也不在少数。当时我供职的美术学院,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台湾画商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就是我的画室先后不下十拨。就这样,平静的艺术殿堂被金钱给搅乱了,由单纯的画家和老练的画商上演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剧。

          我印象中当时的交易方式五花八门。最直接的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虽然价格被压低,但是总是可以兑现。还有一种叫寄售的方法。先付给画家一点钱,就拿走大批作品,在台湾卖出以后再结账。这个方式的合作也有不少我认识的画家上了当,画廊拖欠画款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只有人家随便来大陆,我们过去比登天还难,所以你根本找不着人。

          当然也有诚恳的画廊,采用成熟市场的惯例,与画家签约,在合同内注明是此画家某地区的代理或总代理,规定画家的作品只能由签约的画廊销售,不能再卖给别人,而画廊按年以合适的价格收购画家规定数量的作品,或者全部买断。画家可以专心作画,收入稳定丰厚,这也许对画家是最好的合作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得有几个条件才能持续:一方面,画廊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急于赚快钱,开始的几年一直在投入,赚钱在将来。往往这样的画廊后面有热爱艺术的大商人大企业支持,或者本身就是企业的一个部门。另一方面,画家也要守约,而且保证不断创作出有质量而且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这样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的确是有的。不过有许多的合作都不欢而散,其中有画廊遇到经济危机倒闭转行等先毁约的(最近还听说香港一个代理内地多个画家的著名画廊的老板在东南亚遭遇不测,于是画廊的前景和代理画家的命运都面对着变化。这虽然是个偶然,但多少可以看出画家和画廊的合作总是在变动中的);也有画家不守约,遇见出高价者,私下也悄悄出售作品的情况发生。这里面存在一个重要的法制文化问题,而两岸发展不同步,大陆目前几乎没有重契约的文化。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大陆画廊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拍卖业的火爆,其实不是很正常,因为没有好地方买卖绘画作品,拍卖行替代了画廊的角色。

          上世纪的90年代初,在这个与台湾画商买卖的潮流里,在商业上“幼稚”的我也没有“幸免”,被台北一家画廊相中,画商的条件是出版我的个人画册、在台北做个人展览,于是拿走了许多作品,也预付了部分画款。在这个交易前后的3年当中,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作为一个画家面对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方面,有了许多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我才逐渐成熟起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上了自以为正确的道路。


          油画创作周期长,许多油画创作都有数年的历程。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虽然仅是一幅肖像,也费时四年。在12月10日开幕的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上,那幅表现日本受降内容的大型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220cm×600cm),据说前后经历了十年。笔者的大型油画作品《酸雨》(220cm×340cm)(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是在节假日都不休息的情况下创作了整整两年。笔者的另一幅油画《圣地拉萨》也经历两年才创作完成。

          油画的创作技巧也比较复杂。因为油画的发明伴随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科学和理性始终围绕其前后。这个画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透视、解剖、光学色彩学等方面都硕果累累,所以油画有极强的表现力。物品的质感和空间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中,有一幅德加(EdgarDegas)的小肖像,大约只有二十几公分大小,画面上是一黑衣女子的头像,画家的技术高超,用笔张驰得体,空间感和皮肤质感都十分迷人,加上是反复制作,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和恰到好处的造型使这幅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以上说的都是油画在材料技术上的一些特点。不过,决定油画价格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以下层面:

          第一,画家或作品在美术史的地位对其价格有最直接的影响。这次来北京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所有的作品都价值连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莫奈和雷诺阿的作品价格更是惊人。中国的油画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2003年夏嘉德拍出的大幅油画《赶火车》,成交价是363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在当代中年油画家里算是天价了。虽然作者的名气并不是如雷贯耳,但这幅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与早先盛行的歌功颂德的伪现实主义相比,体现了艺术家的真诚。这幅作品出现在四川画派的活跃期,在当时这个画派产生了如《父亲》、《68年某月某日雪》这样的重要作品,在乡土写实主义年代里对中国文化界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被美术史重重写了一笔。假如把《父亲》这样的作品拿到时下的市场上拍卖,价格恐怕更是难以想象的高。

          第二,作品在主流的大展上是不是获得奖项,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价格的重要指标。虽然有部分作者是昙花一现,但是大部分获奖者的确是在艺术上有真本事。中国人口众多,各地的美术院校每年都源源不断地培养油画人才,多年累计下来,中国油画家的绝对数量是很惊人的,而重要的美术大展因展场和展线的限制,可以入选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每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参加初选的油画作品有近万件,可以展出的也就是三百件左右,获奖更是凤毛麟角。于是有些画家因为一次重要的获奖而奠定了在美术界的地位,也带动了此画家其他作品的升值。不过,许多获得大奖的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优先以象征性的微薄价格收藏,尤其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荣誉,典型的例子就是《父亲》了。最近听说中国美术馆斥资六百万要收藏十届美展的全部获奖作品,虽然这个数目并不是很大,尤其是以获奖作品的数量平均计算更是如此,但也算是历年来官方最大的动作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裕,作为投资,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早已经开始大举收购,即便是荣誉,如果没有合适的能够体现艺术品价值和艺术家劳动价值的价格,也越来越不能吸引画家把优秀油画作品出售给国家美术馆了。

          最近十多年,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作品的展览发表的路径开始多样化,有一部分风格另类的画家,作品参加了国外的展览,部分作品也被国内外的机构和个人收藏。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笔者不敢妄言,但肯定地说,这是个好现象。一方面对主流文化是个促进,搅动了平静的格局,使中国艺术创作的面貌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不过与国内主流文化和市场相比,规模上还是比较小。应该看到,这些艺术家基本上是职业画家,生存是头等大事,因此,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一味迎合国外的基金会和收藏界的口味,许多作品仅是自己旧作的复制,缺乏新意。

          第三,油画作品不能甜俗,即使是小品也应该典雅大方,朴实无华,这样才有长久的收藏价值。但是中国油画市场目前在这一点上并不尽人意。国内艺术家和收藏家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许多收藏家是第一代富起来的人,教育水平有限,附庸风雅,人云亦云,买画专挑庸俗不堪的作品。因为有如此的需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就迎合这些人的口味,生产出大量低俗甜美的垃圾作品,例如骚首弄姿的古装仕女和格调低下的裸女。甚至有些曾经创作过优秀作品的名画家,在市场高价的诱惑下,不仅多年不能再创作出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反而不断产生令人失望的“坏画”。这样的现象于市场来说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文化的建设来说却是个大问题,因为有责任的艺术家对于提高社会的审美品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的垃圾作品由于画家的名气和娴熟的技术,加上品位低俗藏家的需要,在市场上相当受到追捧,而且价格不菲。但正如上文所述,最有价值的作品除了技术和画家的历史地位以外,作品的原创性和品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内涵深刻的原创性严肃艺术作品才真正具有升值潜力。

          油画在100多年前由李铁夫等画家传入中国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新中国以来,美术院校在油画学科上的系统教学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油画家,也产生了许多动人和不朽的作品。尽管近年来被以种种理由所诟病,但不能否认中国油画的主流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而且由于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本质依然是后农业社会———见作者《具像绘画在中国的生命力》一文)发展的制约,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写实风格的油画将依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由于写实风格的油画需要画家长期的艰苦训练,除了在造型的坚实、色彩的丰富、构图的独到以外,同时还要有很深的学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同时写实风格的作品也最容易被收藏家所判断和把握,因此是市场的主角。

          目前国内画坛上活跃的一批为数不多的优秀写实画家,是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头几拨美术院校的精英。因为当时社会的特殊发展阶段,许多人都是在动荡中开始了绘画的生涯,这批画家狂热喜欢绘画,虽然生活艰辛,极为刻苦,但时间充足。因此他们在考入大学前就已经在绘画技术上有了比较高的造诣,生活的严酷也造就了这批画家思想的深邃。目前这批画家已到中年,修养和技术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新一代的画家,由于大学越来越繁重的文化课占用了他们不少精力,加上当代社会的种种诱惑,所以用在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少之又少,而具像绘画技术的掌握,时间是最重要的保证。因此新生代的画家中少有在写实技术上的佼佼者。


          目前国内有些画种由于材料比较简单极易仿制,加上名家字画供不应求,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赝品,造的假画可以乱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上述现象并没有在油画作品市场上出现,我作为一个油画家可以欣慰地说:油画极少有赝品。这正是油画另一个能够保值升值的重要原因。详细分析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技术复杂,难度大。学油画要先习数年素描,先掌握造型要点,在理论的理解之上,还要反复练习,以求手的熟练、有一定的素描基础之后,再进行色彩的练习。诸如颜色的调配、补色关系、如何与素描的结合等,都是必修课题。另外还有人体解剖和透视学,也是必须掌握的技术。美术学院本科四年和三年研究生的课程大都是这些内容。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术,还远不能算个合格的油画家,一幅优秀的作品除了前面所说的复杂技术以外,还要有使人感动的艺术内涵,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往往只有极少数的人依靠悟性、修养和刻苦的训练渐渐体会到这其中真意。一位画家若没有多年的功力,很难把一幅油画画得感人。虽说历年来美术学院毕业了为数不少的专业油画人才,但只有小部分有望成为优秀的画家。这样复杂的教学系统培养出来的油画家,一般不屑于去复制别人的作品。

          其次,油画颜料可以层层覆盖和不断修改。一般的作品都不会只画一层就完事。画面气氛的渲染和体积空间的塑造需要多次完成。由于色层的重叠、颜料的透明与半透明、厚与薄的交互作用,使画面十分丰富微妙,加上创作时的许多偶然性,效果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个别情况下,连画家也弄不清是怎么形成的,即便自己是照着自己的原作一笔一笔地描,也无法完全复制自己的作品。如果有人真能造假达到行家都难以辨认的水平,那他也没有必要去造假而是去画自己的作品打天下了。

          另外,中国油画发展历史只有一百年,十分年轻,最为发达也不过是最近二十年,因为建国以来美术学院系统培养的一批优秀的油画人才,基本上是目前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中坚力量。这些画家的作品是艺术市场上的主要“货源”,而他们的年纪大都在四五十岁。买家如果怀疑作品有假,可直接找到画家本人鉴定。赝品没有市场,油画的造假便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是因为某个当代画家作品价格不菲,地摊上出现其低劣的复制品,但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不会当真,更不要说堂而皇之在拍卖会上露面了。笔者前些年曾在广州对外商品交易会上见过这样的情景,在众多出售工艺品的摊位上,挂着仿陈逸飞美人作品的假画,标价数千元人民币。甚至有罗中立的《父亲》(中国美术馆藏)也大大小小地分别挂在几个摊位上,构成一道荒诞的风景线。本人的《酥油茶馆》(1996年中国嘉德拍出)的复制品也郝然挂在墙上。

          在荣宝斋,我亲眼见过有一些木版水印仿制的名家字画,非常逼真,但会标注是仿制,而且价格也很低。这类东西充其量叫做印刷品,要追究也只是版权问题。在地摊上买名家油画复制品的人,没有人不清楚这是假的。这些仿制品和在拍卖会上以真品名义露面的假画性质是不一样的。

    1. 个人简介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89(s)   2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