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观点

      徐唯辛:【观点】以画家的身份杂谈中国油画作品交易(中)

      分享到:
      作者:徐唯辛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2014-06-20 11:29:23

           在上篇中,笔者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中国油画交易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小见大,做个梳理。本篇则更多从宏观上分析目前影响油画价格的因素,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首先,油画材料昂贵,创作费时费力。油画已在西方发展了数百年,特别是有西方工业发达的基础,颜料、画布及其他油画材料制作的技术方面都已非常成熟,几乎无懈可击。因此,只要是依照正确程序完成的油画作品,保存周期极为长久,我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的许多保存了数百年前的油画,色彩和品相历久如新,画面笼罩着灿烂的光辉。

          因为,油画颜料的依托不是轻薄的纸张,而是画在十分结实的布上。为了防止由于湿度影响画布收缩而产生画面色层的龟裂,一般选用上等纯麻布(麻布在有湿度变化的情况下收缩最小),在颜料和麻布之间还要涂上一层叫“底子”的物质,这样的油画称为“布上油彩”。也有选用好的木版做依托,再加上底子,称为“板上油彩”。

          而且,油画颜料是以钛、锌、镉等金属和其他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有一定厚度,可反复覆盖,因此可不断修改,理论上说能无限修改直至满意。所以制作周期长,许多油画创作都有数年的历程。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作),虽然仅是一幅肖像,也费时四年。在12月10日开幕的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上,那幅表现日本受降内容的大型油画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220cmⅹ600cm),据说前后经历了十年。笔者的大型油画作品《酸雨》(220cmⅹ340cm)(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是在节假日都不休息的情况下制作了整整两年。笔者的另一幅油画《圣地拉萨》(已在中国嘉德2004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也经历两年才制作完成。一般来说,即使是一幅简单的油画小品,也有做底子、构图、铺大色彩关系、再深入刻画的繁复过程。画面上有的部分可以趁湿一次完成,但有许多部位必须待一、二天干后再修改,或刮去重画。由于反复的覆盖,色彩的互相重叠和对比会使画面呈现出极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另外,油画的制作技巧也比较复杂。因为油画的发明伴随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科学和理性始终围绕其前后。这个画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透视、解剖、光学色彩学等方面都硕果累累所以油画有极强的表现力。物品的质感和空间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中,有一幅德加(Edgar Degas)的小肖像,大约只有二十几公分大小,画面上是一黑衣女子的头像,画家的技术高超,用笔张驰得体,空间感和皮肤质感都十分迷人,加上是反复制作,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和恰倒好处的造型使这幅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以上说的都是油画在材料技术上的一些特点。不过, 决定油画价格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以下层面:

          第一,画家或作品在美术史的地位对其价格有最直接的影响。这次来北京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所有的作品都价值连城,当然其中的代表人物如莫奈和雷诺阿的作品价格更是惊人。中国的油画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03年夏嘉德的拍出的大幅油画《赶火车》(见备注), 成交价是3630,000人民币,这个价格于当代中年油画家里算是天价了。虽然作者的名气并不十分如雷贯耳,但这幅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与早先盛行的歌功颂德的伪现实主义相比,体现了艺术家的真诚,在艺术上有不小创新和突破。而且这幅作品出现在四川画派的活跃期,在当时这个画派产生了如《父亲》(中国美术馆藏)、《68年某月某日雪》这样的重要作品,在乡土写实主义年代里对中国文化界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美术史上被重重写上了一笔。假如把《父亲》这样的作品拿到时下的市场上拍卖,价格恐怕更是难以想象的高。

          第二,作品在主流的大展上是不是获得奖项,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价格的重要指标。虽然有部分作者是昙花一现,但是大部分获奖者的确是在艺术上有真本事。中国人口众多,各地的美术院校每年都源源不断地毕业一批批油画人才,多年累计下来,按比例计算中国油画家的绝对数量是很惊人的,而重要的美术大展因展场和展线的限制,可以入选的作品数量是十分有限。每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参加初选的油画作品有近万件,而可以展出的也就是三百件左右,获奖更是凤毛麟角。于是有些画家因为一次重要的获奖而奠定了在美术界的地位,也带动了此画家其他作品的升值。不过,许多获得大奖的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优先以象征性的微薄价格收藏,尤其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荣誉,典型的例子就是《父亲》了。最近听说中国美术馆斥资六百万要收藏十届美展的全部获奖作品,虽然这个数目并不是很大,尤其是以获奖作品的数量平均计算更是如此,但也算是历年来官方最大的动作了。以前官方的作品收藏费少得可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裕,作为投资,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早已经开始大举收购,即便是荣誉,如果没有合适的能够体现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和艺术家劳动价值的价格,也越来越不能吸引画家把优秀的油画作品出售给国家美术馆了。

          最近十多年,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作品的展览发表的路径开始多样化,有一部分风格另类的画家,作品参加了国外的展览,部分作品也被国内外的机构和个人收藏。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笔者不敢妄言,但肯定地说,这是个好现象。一方面对主流文化是个促进,搅动了平静的格局,使中国艺术创作的面貌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不过与国内主流文化和市场相比,规模上还是小。应该看到,这些艺术家基本上是职业画家,生存是头等大事,因此,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一味迎合国外的基金会和收藏界的口味,许多作品仅是自己旧作的复制,缺乏新意,内容也荒诞不经,脱离中国的实际生活。而且目前这些作品的精神含量已经大不如从前。

          第三,油画作品的艺术品位不能甜俗,即使是小品也应该典雅大方,朴实无华,这样才有长久的收藏价值。但是中国油画市场目前在这一点上并不尽人意。国内艺术家和收藏家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许多收藏家是第一代富起来的人,教育水平有限,附庸风雅,人云亦云,买画专挑庸俗不堪的作品。因为有如此的需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就迎合这些人的口味,生产出大量低俗甜美的垃圾作品,例如骚首弄姿的古装仕女和格调低下的裸女。甚至有些曾经创作过优秀作品的名画家,在市场高价的诱惑下,不仅多年不能再创作出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反而不断产生令人失望的“坏画”。这样的现象于市场来说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思想文化的建设来说却是个大问题,因为有责任的艺术家对于提高社会的审美品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的垃圾作品由于画家的名气和娴熟的技术,加上品位低俗的藏家的需要,在市场上还是相当受到追捧,而且价格不菲。但正如上文所述,最有价值的作品除了技术和画家的历史地位以外,作品的原创性和品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了。随着收藏界自身学识和修养的提高,甜俗和一味迎合市场的作品最终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价格也会走低,而内涵深刻的原创性严肃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有升值潜力的。

          中国油画100多年前由李铁夫等画家传入中国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新中国以来,美术院校在油画学科上的系统教学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油画家,也产生了许多动人和不朽的作品。尽管近年来被以种种理由所诟病,但不能否认中国油画的主流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而且由于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本质依然是后农业社会的观点--见作者《具像绘画在中国的生命力》一文)发展的制约,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写实风格的油画将依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由于写实风格的油画需要画家长期的艰苦训练,除了在造型的坚实、色彩的丰富、构图的独到以外,同时还要有很深的学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同时写实风格的作品也最容易被收藏家所判断和把握,因此是市场的主角。

          目前国内画坛上活跃的一批为数不多的优秀写实画家,是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头几拨美术院校的精英。因为当时社会的特殊发展阶段,许多人都是在动荡中开始了绘画的生涯,这批画家狂热喜欢绘画,虽然生活艰辛,极为刻苦,且时间充足。因此他们在考入大学前就已经在绘画技术上有了比较高的造诣,生活的严酷也造就了这批画家思想的深邃。目前这批画家已到中年,修养和技术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新一代的画家,由于大学越来越繁重的文化课占用了他们不少精力,加上当代社会的种种诱惑,所以用在基本功的训练时间少之又少(笔者在美术院校任教),而具像绘画技术的掌握,时间是最重要的保证。因此新生代的画家少有在写实技术上有佼佼者。


        备注:

        1.新时期美术中对善的高扬主要在对普遍的人性赞颂上,这种赞颂又主要集中在对小人物的单纯的人性的赞美和他们淳朴生活的反映上。这就是乡土自然主义绘画(有人称为“生活流”绘画或“乡土写实”绘画)。这种画风与西方现代“生活流”小说有类似之处。“生活流”小说淡化传统的情节性,自然地平铺直叙一桩桩一件件日常生活,按时间先后将其连缀起来,其实质是淡化中心、主线、典型等作家主观的解释,而让欣赏者自然颉取和联想。这种淡化手法在乡土自然主义绘画中是很明显的,高小华的《赶火车》象是一个连续情节中的一个镜头。早期“伤痕绘画”中的戏剧性冲突和事件、情感、心理的逻辑联系也大大淡化了。乡土自然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者几乎都画过伤痕绘画。从伤痕转入乡土,显示出画家对人关注的视角的转移。如果说,“伤痕绘画”关注的是“我和我们”彼时的行为和情感、道德,并肯定和表白它们,那麽,现在则将关注转如山乡、边疆的“他和他们”了。

        —摘自《中国当代美术史》第一章

        2.“八十年代四川油画家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贡献,那是作为亲历者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是对被正统文化和政治所不屑的人情人性的关怀,是对具体而非抽象的底层民众真实心性的探究和理解,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感觉和感情,而不是根据权势话语的需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创作于八十年代的那些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自 水天中“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的人文传统”《当代美术家》第18期13页

    1. 个人简介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107(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