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观点

      徐唯辛:【观点】随笔几则——徐唯辛

      分享到:
      作者:徐唯辛2014-06-20 11:27:04

           我随中学美术教师李大用先生学画时是初中三年级,正值“文革”后期,学校混乱,没有上课压力,时间充裕。加上那时对绘画如痴如醉,每天画素描风雨无阻,十分用功。我天生对形敏感,一开始画素描,基本上就没有形不准的麻烦,进步飞快。常约同学画友去附近的长途汽车站去画候车人的速写,画出来的数量多到要以斤来论。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当知青务农三年,余暇画了大量的油画和素描人像。我所在的生产队,几乎所有的社员和知青都被我画过。练就了手上的工夫不说,也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许多人放弃画笔争做行为艺术什么的,要是我,舍不得!

          我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人文层面的而不是物质的。所谓“精神变物质”,精神才是根本的、第一的。西方在思想史上经历了彻底的启蒙运动,数百年来润物细无声般渗透了西方的一切,因此,人道主义、民主与法制、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都是必然硕果。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天然的生命力,存在发展成为主流十分自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虽然漫长,发展形式却是线性的,朝代更迭的动力不是内在的,无本质的提升,思想史上基本没有如西方那般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即使有,也是零星和非主流的。虽然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涌进许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但在思想的层面上不成系统,因此中国社会完全没有做好现代化的准备。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考虑中国当代的一切症结,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所有的领域,需要有个漫长的带有中国当代特征的理性发展阶段,才有可能谈及真正的“现代化”。在文化艺术的层面上,以我熟悉的专业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水墨画,油画由于材料和技法上的卓越表现力,传入中国到现在仅百年,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绘画手段。油画在中国文化背景题材的表现和新技术的运用两方面,填补了许多中国传统绘画从未涉及到的空白,如政治运动、社会现像、历史事件、透视解剖 、色彩体积等等。也许其中纯粹的技法问题为有些人所不屑,但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都是大事情,相对于缺乏理性的传统绘画,从某个角度说,即使纯粹的技法问题也具有启蒙的性质。

          如同科学与理性在中国的发展境况一样,油画在中国的历史还太短,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还处在后农业社会的当下中国,具有理性特点的具像写实风格的油画不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负有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下,题材的选择相对于纯粹形式的探索更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理性的探索,以绘画描写社会现象来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也是从事具像写实绘画艺术家的骄傲。

          大型作品的构成是由特殊的规律性、题材内在的规定性和一定的偶发性等几个方面集合而成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画面的最后结果也难以预料。因此制作是一个反复改动的过程。一般在上画布前只是依照一个模糊的想法,并不固定画面。例如《酸雨》(220cm×340cm 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这幅作品因为追求雨雾的效果,有意压缩了黑白关系,有很大的难度,制作时间长达两年。1997年构图开始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部分,半年后,一边又加了一快,成为三联,面积增加了一倍,人物由原来的七八个增加到三十几个,变成了一个大型作品。与开始的小稿比,面目全非。《圣地拉萨》(176cm×340cm)的构图一开始为了暗示朝拜队伍的环绕性,与右半边的正面的人群对应,左半边所有的人物都是背部,后来上了画布制作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觉得别扭,只好把左边的三十多人全部改成了侧面。   

          一般小尺寸和古典技法的创作,正式制作前精确的草图是重要的。而大型创作的画面和小稿之间视觉效果差异很大,小稿构图再完美,一旦有尺寸的变化,还是出现问题。所以我习惯不在小稿上花过多工夫,大致上有个气氛就上画布制作。我不善一气呵成,而是在画布上反复修改,表面看花费时间,但很值得,因为画面的厚度就是这样形成的。厚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材料的堆积,一是感觉上的丰富厚重,画面的反复修改会形成的许多偶然效果,两方面互相交融,十分微妙。   

          大尺寸大场面的作品画面复杂,如何驾驭,学院严格的训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与“色”的经营是其核心,这个“形”不但是“形象”、“形准”的意思,而且是“构图”“构成”的意思。在这里放下“形”不讲,主要来谈“色”。所谓“色”不是“色彩”,而是“色调”,准确地说是素描中的“色阶”。也就是所谓的“五大调子”,听起来十分陈旧,所以常被轻视。实际这个东西极重要,恰恰就是它在连接契合和理顺画面上所有的关系。一个作品画面效果的好坏,除了创意、构图等诸要素之外,“五大调子”经营的优劣尤为关键。即便是写生这样简单的事情,如不得此要领,尽管自然当中存在着极为丰富协调的黑白灰关系,但在画布上没有理顺它,画面效果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只要是绘画,无论保守前卫,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好的画面效果除了其它要素的经营以外,画面最大的黑白灰位置与面积的营造,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小尺寸画面的人物上一小快高光,就相当于大型创作中五六个人那么大一块面积。难度在于,处在高光位置的这些人物每个表面还有一组局部的黑白灰关系,这一组关系不能忽略,得仔细交代,但它有一个限定范围,那就是从大局上看,虽然这个局部有自己的明暗关系,他们组合起来的团块相对于整个大画来说仍是一块高光。以此类推,所有原始局部的素描关系要服从整个大局的安排,才能保证整个画面大效果的响亮。   

          画《过道》这幅创作时,也印证了上述经验。这幅画中部门洞后有一堵白墙,是画面中最亮的部位分。第一眼看时,十分简单,其实它有丰富的黑白灰变化,这个变化必须要画,不画就简单了。但前提是不破坏它作为整个画面的“白”,将属于它自己那一组黑白灰关系进行有意识地压缩,而加强大的“黑白灰”关系。无论画面多么复杂,以比较的手段—黑与黑、白与白、灰与灰、黑与白、黑与灰等因素之间进行仔细的比较,就像把隐藏在各种素材下的符号巧妙地串成一串珍珠,使视觉效果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   

          画面其实是有生命的,一旦画布开始出现线条和色彩,从那个时候起画家和画面就是互相钳制的关系,互为动因,欲罢不能。

            画大幅创作最重要的技巧,是在漫长艰苦的制作过程中自身心态的调整。在激情和厌倦、平和与燥动之间寻找结合点,使自己始终处在不言败的状态中。否则,即便有大师般高超的技巧,作品也终究会不了了之。

    1. 个人简介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4(s)   2 queries